14岁男生跳楼身亡:夺走孩子命的,不是妈妈那两巴掌
2020-10-09 09:15收藏 0评论 0
好文
她听说孩子受罚后,
安静地把他领回家,
给他买了热乎的饭菜,
听他讲事情的来龙去脉,
然后平和地告诉他,
这件事儿还有另一种解法。
问
娜姐,见字如面。
80后老母亲一个,儿子今年读初二,特别叛逆,两句话说不完就摔筷子走人,把自己关在房间里,拒绝和我们沟通。
特别痴迷手机游戏,简直到了上瘾的地步,为了玩游戏,曾在初一时撒谎,说住在宿舍会失眠(住校的话,学校不让带手机)。
后回家住,躲到被窝里偷偷摸摸玩游戏到凌晨两三点不睡觉,被我们揭穿没收手机后,还扬言要离家出走。
后来,和他达成交易,每个周末回来可玩两个小时,如果成绩进步,再多玩半个小时——他成绩还算说得过去,脑瓜非常灵光,就是贪玩得要命。
但周末回来,他不守规矩,每次玩手机都超时,甚至半夜趁我们休息后,躲到阳台上解锁家里的ipad玩。
我真无法理解,手机里到底有什么魔力,值得他如此疯狂。
除此之外,他在宿舍时常和室友发生口角,有次仅仅因为别人不小心用了他的牙膏,他就和人大打出手。
老师先后两次把我叫到学校,委婉地提醒,他共情能力极差,很不合群。
其实,自己的娃到底为什么这样,我心里也非常清楚:
他10岁之前,几乎是我父母带大的,我上班比较忙,他爸爸那时在部队,我们两地分居,都没有怎么管过他。
我父母尤其是我父亲,因为没有儿子,特别溺爱外孙,到了要月亮不给星星的地步。
后来,他爸爸从部队转到地方,他也该读初中,我们才正式和他相处,发现已经晚了。
他爸爸自律,要强,上进,眼里揉不得沙子,看到自己儿子堕落到如此地步,对他就像对新兵蛋子一样,严厉要求,大打出手。
他恐惧他爸爸,当着他的面儿也承诺许多,但从结果上来看,收效甚微。
我不赞同他爸爸的体罚(他爸爸如今也不怎么打他了),苦口婆心地和儿子谈话时,又被指责为情感绑架。
哎,说多了都是泪。
为人父母,忍受成人世界的种种不堪,也要咬牙卖力活着,说到底是希望孩子能好,走在正路上,考上好大学,身心能健康。
但如今,看着孩子,公然站到自己对立面,老母亲心在滴血,又不知如何才能快速把他带到正道儿上。
娜姐,想收到你的来信,听听你的剖析。
谢谢。
答
感谢信赖。
想必你,还有很多读者,都看到了武汉江夏一中14岁男生跳楼事件。
14岁的男生,在学校玩扑克牌,被老师逮住,请妈妈来。
男生的妈妈怎么和老师沟通的,不太清楚。
监控拍到的画面是,走廊里,妈妈打了孩子一个耳光,孩子挡了一下。
妈妈非常生气地说了几句话后,男生立正站好,妈妈伸手又打了男生一个耳光。
接下来,妈妈情绪应该非常崩溃,因为她随后又是掐儿子的脖子,又是戳儿子的额头,嘴里还嘟囔着什么。
妈妈离开后,男生在走廊里静立了两分钟,突然爬上栏杆,从5楼纵身一跃。
一个14岁的少年,就这样走了。
非常抱歉,以这样的方式认识他。
但我想,此刻最无法原谅自己的,应该是他的妈妈。
就像上海17岁少年跳桥事件一样,在孩子纵身一跳之后,全世界都在怜惜中众说纷纭,而那个情绪崩溃的妈妈,却永远地失去了她的孩子,一辈子都活在无法饶恕自己的负罪感里。
妈妈当然是不对的,不管是从教育方式还是情绪管理。
但是,仅仅是妈妈的几句话,两个巴掌,一顿推搡,那个孩子就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吗?
不是的。
早在这个惨案以如此悲痛的方式爆发前,这个家庭已经隐藏了太多的亲子矛盾。
悲剧,不过是以极端的方式,把一个家庭内部长久藏匿的暗伤,撕开一个口子曝光给世人看,并提醒所有围观者:
教育的问题,从来不是一天养成的问题。
孩子的问题,从来不是一次冲突的问题。
早在很久很久之前,孩子就病了,家长却讳疾忌医。
是的,这也送给来信的你:
早在很久之前,你的孩子也病了,你却一直没有带他就医。
这是今天,这封信的前提——
01
问题孩子背后
都占着缺席的家长
儿童心理学上有句话:
当你发现你的孩子有问题时,其实你已经错过了10次陪他改正的机会。
如果有一台摄像机,能从孩子出生起,就记录下他成长的轨迹,我们就会发现:
当一个孩子出现某方面的问题之前,他其实向大人求助过很多次。
比如,孩子注意力不集中,是长久以来,大人没有给他一个安静有序的环境,他的注意力总是被嘈杂的声音吸引,直至最后连5分钟也安静不下来。
比如,孩子暴躁爱哭不讲理,是大人们没有耐心和他沟通,或者习惯用“只要一哭就满足”的溺爱喂养他,直至他以此来要挟大人。
比如,孩子特别痴迷手机游戏,是大人们一忙就把手机扔给孩子,借此逃避陪伴的劳累,且在规则不明的模糊中,让孩子觉得随便玩也没问题。
孩子身上的毛病,都能在我们身上看到原型,也都能在我们家庭找到病根。
就像武汉14岁男生跳楼事件,妈妈当众对孩子的崩溃和殴打,大概率不是此时此地只发生这一次。
也像你们家,孩子痴迷手机游戏,是他从小和外公外婆在一起时,就是想玩手机就能玩的,想看电视就能看的,想吃独食就吃独食的,甚至想殴打大人都是没问题的。
他在没有规矩中长大,当然就不懂方圆;
他被当祖宗养,当然就不会共情他人;
他没有被人指出过错误,当然也就无法在被纠正中,明白是非。
为什么所有的教育专家和心理学家,都说0—6岁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期?
因为,那是一张白纸的第一笔,一篇文字的第一段,一个天使的第一步,是习惯养成的第一个阶段,是亲子连接的第一座桥梁。
非常可悲的是,很多父母,在孩子6岁之前时,因为种种原因,没有给予安全而充分的陪伴,当孩子一身毛病时,又极其嫌恶地指责:
“你怎么这样,你怎么那样,你太给我丢人了!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孩子!”
这样的家长,没有资格嫌弃孩子,而是要向孩子道歉。
因为,每个有毛病的孩子,都在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,向父母发出呼喊:
“爸爸妈妈,看见我,我生病了,需要你们花些时间,把我带出坏习惯的沼泽,否则我会沉溺的。”
看见你的孩子,看见他今天所有的问题,都是对你们缺席太久的敌意。
不要随便给他扣上“坏”“叛逆”“堕落”的帽子,知道他今天所有的问题,你们也有份儿。
像对待新生儿一样宽容接纳他,从第一个好习惯开始引领他,给他时间,给他肯定,他才可能在你们的看见中,主动改变自己。
从心态上做到这一点,你才在行动上做到下一点——
02
挽救一个孩子
其实是捋顺他周围的关系
每个人的内心世界,都是他所处关系的反映。
所以,挽救或治愈一个孩子,要治疗的并非是这个孩子,而是他周围的关系,确切来说,是他和父母的关系。
很多父母看不到这一点,发现孩子有了问题,就病急乱投医,认为都是孩子的错,甚至把孩子送到杨永信这类骗子那里,这样只会亲手毁了孩子。
你们家的孩子,自幼由外公外婆抚养,虽然你们是他的父母,但外公外婆更像是他心理上的父母。
他进入青春期后,你们把他带到身边,给他贴上“变坏了”的标签,武断切断他和老人的关系,但又没有时间、耐心和方法,去修复你们和他之间的关系。
这个孩子,在关系的突然断裂中,就会无所适从,异常叛逆。
他离开了溺爱的外公外婆,对你们又缺乏亲密和信赖,孤独无助中,他必须抓住什么,去建立一种被无限包容、无限接纳的关系。
手机和游戏,就这样成了替代品。
现实中,他无法和亲近的人,建立持续而亲密的爱。游戏中,他才和虚幻的人,建立脆弱而痴迷的网。
要知道,每个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,其实都是一个对现实失望的少年,确切地说,是对父母失望的少年。
不要再恨铁不成钢地斥责你的孩子:“你为什么对游戏这么痴迷?”
从一点一滴上,陪他多回到现实中和人发生连接。
陪他锻炼,带他旅行,和他一起读书,邀请他参与到家庭事务中,多听他的想法,放手给他去做决定,让他在体验和经历中明白——
手机的方寸之地外,原来还有这么多好玩有趣的事儿。
接受他还会犯错,还会犯瘾,还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,还会往前走三步又往后退两步,但一定要鼓励他,一小步一小步地在好习惯中,重建自我。
走得多了,小步就变成了大步,孩子就变成了好孩子。
在行动中做到这一点,你才能来到第三个阶段——
03
给你全部的温柔
但我也有坚定的时候
这几年,孩子自残自杀事件的爆发,让不少家长都陷入迷茫:
真不知道该怎么管孩子了!
管得多了,孩子会跳楼!
不管他,又怕他走上邪路!
其实,不必过分担忧。
少年自杀身亡的事件,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,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,一直都有。因为,问题家庭,从未绝迹。
这些年,不过是网络发达,传播迅速,而教育焦虑,一次次把这类悲惨事件,在讨论中不断放大而已。
从概率上来讲,这些事件,永远是小概率的极端事件,只要你真正地爱你的孩子,他大概率会成长为健康而豁达的人。
那么,怎么才算真正的爱呢?
温柔而坚定的爱。
在日常生活中,给孩子全部的温柔和耐心,接纳和鼓励,分享和陪伴,而不是说教和唠叨,控制和绑架。
在具体事情上,要给孩子坚定的原则和边界,做对了就要大声表扬,做错了就要明确指出,失信了就要受到严惩,违规了就要付出代价。
最简单的例子就是,说好的只玩20分钟游戏,到点了就必须放下手机。否则,就失去下一次20分钟的机会。
家长做到言出必行,行必有果,孩子会在清晰的认知里,耳濡目染,明确自我。
这封长信的最后,还是想和你,还有更多家长,讲一个叫“劲姊”的妈妈,在武汉14岁男生跳楼后,分享的自家孩子的故事:
“我家崽,也是一个不省心的孩子。
中学时,我多次被老师请到学校,以至于看见老师的电话就紧张。
但并没有因此指责打骂过孩子。
高一时,接到老师的电话,说我家小子伪造走读证(他是寄宿生)多次混出学校,那天终被抓获。
我当时在另一座城市,向老师说明情况,马上出发,晚上10点半才赶到学校。
我小心翼翼地问老师,孩子怎么样,老师说在外面罚站。
我看到我崽笔挺地站在走廊里。他看到我喊了一声‘妈妈’。
我问他吃饭了吗,他说没有。我到老师办公室,被告知处罚结果是,停课3天,记过处分。
我坦然接受,并向老师道歉,把崽带走,把路上把给他买的饭菜递给他。
在家三天,我一句也没提这件事。
第四天,送他去学校,进了校门口,才问他,你说说怎么和保安叔叔斗智斗勇的。
浑小子笑了,把事情从头到尾说一遍,其实也没做什么,就是混出去走走,或买杯饮料。
我说了句何苦呢,一个人的档案是要陪伴终身的,要珍惜自己的荣誉。
顺便告诉他“妈妈眼睛不好,那天赶去学校,心里又急。晚上开车上高速,万一出点事,你日子怎么过”。
从那以后,崽再也没给我添过乱。”
是的。
想要得到孩子的接纳,先接纳孩子。
想要得到孩子的爱,先爱孩子。
想要得到善果,先播种善因。
想要孩子成为良人,先看见一个人。
愿这封4000字的长信,给你,还有更多父母带去一点力量,也愿更多孩子在温柔而坚韧的爱里,获得成长。
加油。
最新文章
2025-01-07 14:35
2025-01-02 11:10
2024-12-31 10:23
微信公众号
还没有任何评论,你来说两句吧